第97章 造反风波,长孙无忌的小心思

槐诗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00小说网 www.00xs.net,最快更新制作短视频收集资料,古人看麻了最新章节!

    “唰!”的一声,

    几乎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在了,众皇子末尾看着算不得特别起眼的李治身上,口中小声议论。

    “怎么会是九皇子当了皇帝?”

    “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?”

    “莫非....九皇子殿下实行了叛逆之举?”

    “嘘!此等叛逆之言,慎言啊!”

    李泰瞪大了双眼,难以相信大唐的第三个皇帝,竟然是在他眼中丝毫不起眼的李治。

    李承乾则紧紧皱了皱眉头,眼神不善的看向李治,大有一副兴师问罪之意。

    李治整个人都懵了,从石碑李世民的描述中,他能十分清晰的知道,自己老爹是贞观二十三年驾崩的。

    现在离贞观23年不过几年光景,在这最后的几年里,竟然是自己当了皇帝。

    对于李治来说,实在难以置信。

    短暂的震惊后,李治脊背一阵发凉,心中嘀咕,:

    “莫非,我也学了父皇行造反叛逆之举?”

    想到这。

    李治的鬓角渗出汗水。

    因为李二自己就是抢自己兄长的皇位上位的,因此,他特别厌恶兄弟之间抢皇位。

    这一点李治是十分清楚的。

    正当李治想要解释些什么之时。

    石碑继续滚动。

    【大唐第三位皇帝,唐高宗,李治。】

    【评分:8.7.】

    【被严重低估的一位皇帝。】

    【大唐版图是在李治时期达到最巅峰的,不是李世民,望周知。】

    【在位时期,大唐疆域达到最大,开创永徽之治。】

    【继承了李二的基础,有贞观遗风。】

    【可惜身体不行了。】

    【李治:拥有武媚娘的我,身体差一些也是应该的吧?】

    【开疆拓土,编撰唐律疏议,历史贡献不容忽视。】

    大唐位面。

    李二看到李治高达8.7,甚至超过了李渊的8.6评分后。

    看得李二心中一喜。

    高宗,高宗果然是中兴之主啊。

    继承贞观遗风,开创了永徽之治么?

    难不成...老九以后会成为朱棣那般的雄主?

    可...朕从来没考虑过易储之事,稚奴又是如何当上君主的?

    莫非...

    稚奴他造反?

    李二没来由想到一个可怕的想法。

    他的眼神瞬间冰冷下来。

    先前对于李治的好感荡然无存。

    就在李二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李治之时,李承乾突然朝着李二单膝跪下,率先发难:

    “父皇!稚奴他反了,他反了啊!难道这父皇也不管?”

    李承乾的语气之中带着怒意,甚至有些拷问李世民的意思,只要李世民一偏心,不处置李治,李承乾就要大闹一场。

    李治也赶忙朝着李二跪了下来,:“父皇明鉴,儿臣陪在父皇身旁这么多年,父皇难道还不了解儿臣的脾性吗?以儿臣的胆子,岂是那般敢以下犯上之人?”

    李泰则静静的看着李承乾和李治狗咬狗,丝毫没有要插手的意思。

    一旁的长孙无忌也皱了皱眉,连忙帮李治说话,:

    “陛下,晋王敦厚仁孝,万不可能行此悖逆之事,其中定有隐情!”

    虽说李承乾,李泰和李治三人都是长孙皇后的亲儿子,都是自己的亲外甥。

    但是,李承乾这个人,长孙无忌是看不上的,相比之下,他认为看上去容易掌控的李治更适合当太子。

    当然,长孙无忌看不上李承乾也是有原因的。

    作为皇长子的李承乾理所当然的被立为太子,但是长孙无忌不愿意帮助这个外甥,因为一件事情让他彻底看清楚了李承乾难成大器。

    武德九年,经历过玄武门之变后的李世民登基称帝,这时,前有罗艺反叛,后有颉利可汗20万大军南下,长安城危在旦夕。

    在这个时候,大唐急需要拉拢罗艺共同抵抗颉利,于是李世民派封德彝去和罗艺谈判。

    谈判结果,只要大唐答应封罗艺为燕王,并派皇长子李承乾去罗艺军中做监军,罗艺便可出兵帮助大唐抗击颉利可汗的20万大军。

    当时的长安危在旦夕,哪怕派去的李承乾做了监军后,不能说服罗艺派兵攻打颉利。

    至少也能保证,罗艺在大唐和颉利可汗20万大军作战时不能搞偷袭,趁火打劫。

    可李承乾呢?

    就算长孙无忌说破了天,死活都不愿去。

    甚至将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,最后,长孙皇后非常着急,于是带着淑妃去李世民那里闹了一场,想要让他撤回这个命令。

    李二那时候都急得火烧眉毛了,怎么可能会同意,最后将两人赶了回来。

    长孙无忌在得知自家妹妹去李世民那里闹了一场后,大骂长孙皇后糊涂。

    他赶忙带着还是中山郡王的李承乾去求见李世民,

    途中,长孙无忌要求李承乾主动去给李世民说:自己愿意了为了大唐,去罗艺的军队里面做监军。

    一路上说的好好的,李承乾也点头答应了。

    因为路上不但遇到了前太子李建成的残余下属追杀,还遇到了颉利可汗的一部分兵马的追杀。刚到京城的李承乾,已经被吓破了胆。

    无论长孙无忌说,他也坚决不愿意去罗艺的军中作参军,一心只想回自己的封地。

    可想而知,这次是多么的一个难得机会,只要表现好了肯定就会肯定能成为太子,可李承乾太过于懦弱。

    最后,在长孙无忌苦苦的劝导与强迫下,李承乾才硬着头皮去和李二说。

    所幸,后来李二认为罗艺不可靠,便不打算谈和,直接命令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率兵讨伐罗艺。

    结果,罗艺大败,抛弃妻子儿女,带领数百名骑兵逃奔突厥。

    到了宁州边界,经过乌氏驿站时,跟随的人逐渐逃散,其左右斩杀罗艺,把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。

    朝廷在市集悬首示众,并恢复了其本姓罗氏,罗艺之弟罗寿当时任利州都督,也被诛杀。

    从这件事情上,长孙无忌已经看透了李承乾,认为他文学和策略都赶不上李泰。

    在胆略和军事上又不能和李恪相比,虽说后来被立为太子,但也难保玄武门之变不再重演。

    总体来说,长孙无忌认为,李承乾就是一个难成大器的人。

    因此,自那以后,长孙无忌除了在李承乾做了坏事之后加以劝导外,并没有提供其他帮助。

    至于李泰,他在贞观之争中,采取的夺嫡政策,旨在于讨好李世民,和大臣们并不亲近。

    从他身上无利可图,也就没人愿意帮他。

    新唐书中记载,“帝阴许立泰,岑文本、刘洎请遂立泰为太子。长孙无忌固欲立晋王。”

    便能看出,长孙无忌比起李泰,更愿意扶持李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