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四章 李纲有个好儿子

温水骆驼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00小说网 www.00xs.net,最快更新大宋的节操最新章节!

    李宗瑞来前没想翻脸,可没想到一见面就撕破脸。

    破就破了,干脆一撕到底,反正只要拿下宋徽宗,保住这几个月,到时候包括赵佶在内,你们都算个屁。

    梁师成既然不说话,王黼既然不敢单挑,李师师和李眉既然立场鲜明,吴敏既然力保,赵佶既然喜欢这小子,也还要接着用李纲这种能臣,李宗瑞芳龄才十五岁,逻辑推理既然滴水不漏,机缘巧合之下,这顿打自然也就没了。

    若换个人,换个时候,换个场合,谁敢触怒梁师成和王黼,打不死你才怪?

    既然李宗瑞好玩,赵佶自然喜欢和他聊聊天,李宗瑞自然愿意当狗腿子。

    今日虽然赢了,可瞧着梁师成阴着脸,王黼眼光中闪烁的恨意,李宗瑞心知这后患还没完呢,得找个机会接着上眼药,一次上个够才行。

    赵佶挥手让李宗瑞坐下,笑着问:“元中说,你爹那份奏章,还有你小子的主意?想不到除了胡闹,你还有这个眼光?”

    李宗瑞谦虚道:“当着官家不敢撒谎,小子只知道胡闹,哪里有什么见识。这不赴京途中闯祸了吗,我爹憋着气要打我,就顺着他老人家的调子胡诌了几句。谁知道,马屁没拍好,拍马蹄上了,这顿打到底没跑了。官家,你瞧小子这脸,这胳膊,这手背,青印可还没消干净呢。”

    吴敏在李宗瑞来之前,为了让官家和王黼消气,早就把李纲教子这一段夸大其词讲了。

    赵佶见李宗瑞诚实,说得又有趣,不由心底里刚刚那点脾气和对梁王两人的愧疚,也全消散得干干净净。

    赵佶如今看这小子亲切,便笑着问道:“那你觉得你爹说得对不对?”

    “小子不知道,这得朝堂大臣拿主意,不过最后还得官家乾坤独断,哎,左也不是右也不是,官家难啊!”

    赵佶听得心里一热,这孩子贴心啊。

    大臣们你一个主意,我一个意见,要么激进要么保守,哪怕是拍着胸脯保证绝无问题,也让自己心里没底。

    你们一个个雄才大略,最后还不是自己决断?对了,是臣子贤明,错了,自己就是昏君,我看你们还不如个孩子知道疼人。

    所以,与其心惊胆战不如当只鸵鸟,只要是北方的奏疏赵佶便一律不看,准备等南郊祭祀大典结束了再说。

    可是李纲的《御戎五策》,却被吴敏当面给了自己,而且从金宋双方面进行论证,让人不能不信。

    最关键的便是,李纲推测战火就在今年,就在入冬,让赵佶更不敢不当回事了。

    所以,说是调节王李二家的矛盾,其实还是鸵鸟心里作怪。

    既不愿面对李纲,又想确认奏疏有没有准,听吴敏说这里还有李宗瑞的参与,便没让李师师邀约说合,而是自己出面,把李宗瑞召了来。

    这也是赵佶为何会自己出面,见个无足轻重的小子,也没有坚持惩罚李宗瑞的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见李宗瑞没给自己想要的答案,心里对李纲所言的后果实在害怕,便问其余几人:“你们怎么看,不要带着气,客观一些。”

    吴敏立刻说:“臣以为,李纲所言不虚,官家要立即决断了。”

    梁师成则摇头说:“军国大事奴婢不知,官家应问童郡王。”

    王黼冷笑道:“这是李纲想幸进,故意危言耸听吓唬官家。海上之盟虽然波折不断,可金人到底还是守约,断无南下可能。”

    李宗瑞见王黼又攻击老子,便冷笑道:“那王太宰可愿为金人作保,若是金人南下,你王太宰如何?”

    王黼也冷哼:“那你父亲可愿为奏疏作保,若金人没有南下,你父亲准备如何?”

    李宗瑞决然道:“免职罢官流放,可以么。那王太宰敢不敢?”

    为国家那点破事,拿身家性命作保,你当我和你爹一样没脑子吗?王黼自然缩了回去。

    见王黼不敢接茬,赵佶便挥手打断,说道:“看来你还是相信尔父的判断。”

    李宗瑞笑道:“官家,我觉得家父判断是否准确,毫无意义。”

    “哦,怎么说?”

    “我们认为金人要来,结果金人不来了。我们认为金人不来,结果金人居然来了。官家,这来与不来,是由金人做主而非我朝,所以判断是否正确,又有什么意义?”

    赵佶一震,对啊,居然还可以这么考虑,这金人来不来,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啊,关键是勿要再绕圈子争论,而是应该考虑怎么办。

    赵佶点点李宗瑞说:“你继续说。”

    李宗瑞笑道:“小子总是闯祸,所以一向不存侥幸,总是先做好我爹要揍我的准备。到时候他若没打,自然万事大吉,如果我爹果真打了,小子也提前忽悠好了母亲和姐姐,到时候随时可以救我。”

    “噗嗤,哈哈…”

    “死丫头,别胡闹,这是国家大事,你闭嘴一边呆着去。”

    “妈妈,他一个整日被老子收拾的小子,也配谈国家大事?”

    赵佶挥挥手,对李眉道:“丫头,别掺乎,这小子说得有理啊。你别理她,接着说。”

    作为后世一个废柴,当然没有为国牺牲为民族而死得勇气,可若别让自己冒险,别让自己太过付出,这国家意识和民族气节,还是非常强烈的。

    所以,李宗瑞便想为大宋出把子力,尽人事听天命。

    李宗瑞继续说道:“国事,则料事从宽,国战,未虑胜先虑败。无论金人是否南下,先做好金人肯定南下的预判,然后调动资源和军队,采取积极防御。金人是否南下,在于金人不在于我,我朝防御是否固若金汤,不在于金人而在于我啊。”

    正面建言和正面宽解,对赵佶都没有意义,所以不愿意听。今天这小子的话童趣十足,虽没有那些大道理,但是听起来非常中肯,赵佶竟然听进去了。

    思考片刻,赵佶便回头对梁师成道:“拟旨,让童贯去太原,宣抚河东,警惕义胜军!提醒张孝纯积蓄物资加强太原防御!提醒蔡靖看住郭药师的常胜军!提醒辛庆宗、任元、杨惟忠、杨育加强河北防御!催促赴金大使许亢宗,着重探听女真虚实。”

    想了想李纲的奏疏,赵佶立即补充道:“赦免种师道,让他整顿西军!命令梁方平、何灌,整肃黄河防线!”

    梁师成躬身问道:“官家,奴婢记下了,还有没有补充?”

    赵佶不答,却看向李宗瑞,忽然说道:“赐李茂之文林郎,入国子监上舍读书,以示对李纲忠于国事之嘉奖!”

    啊?我也是官了。我是文林郎,什么东东,几品啊,有没有俸禄,回去得问清楚,决不能白干。

    本来老子就要逼自己去国子监,还是什么太学下舍,这上舍有什么好处,也得问明白啊。

    没收拾了这小子,还让他挤兑了半天,最后居然还捞了个文林郎,梁师成和王黼对视一眼,充满了不甘和斗志,相互点头打气,准备再接再厉,不把这小子拿下绝不罢手。

    和梁师成、王黼的不甘不同,吴敏认为李纲这爹当得不称职,小孩子三言两语不仅自救,还让官家听进去谏言并立即做了布置,这么好的儿子,也舍得下死手打,李纲,你为父不慈啊!